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置顶:如何加入2024届新生微信群

[其他] 共享出行的八年革新,八卦不断,三巨头相爱相杀乐此不...

zhitongguigu 回复:0 | 查看:1565 | 发表于 2019-8-21 18:03:17 |阅读模式 |复制链接

UWCSSA提醒您:

警惕网络诈骗与盗号,不要在他人发送的网站中输入密码,换汇或付款时请小心诈骗。

为了避免个人信息泄漏,建议在帖子中使用不常用的邮箱,或使用私信发送联系方式(点击对方的头像,然后“发送消息”)。

帖子通过审核只代表内容不违规,CSSA 不会验证内容的真实性。请谨防诈骗。

登录后可回复主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账号

x
“值得纪念的2012年”

2008年的冬天,卡兰尼克与他过去的创业伙伴并肩站在巴黎街头的寒夜中。在这之前,他们刚刚参加完一场LeWeb大会,前来接他们的出租车却迟迟不见踪影。

通过手机叫车的想法浮现在卡兰尼克的脑海,接下来他们将这个想法付诸于实践,回到旧金山便注册了UberCab.com的域名。

2012年,一项全新的智能叫车服务在纽约开始了测试。也是在这里,Uber服务正式上线。

同年,Lyft由前身Zimride转型成功,命名Lyft,一步步迈向美国第二共享出行供应商。

Lyft这个单词是一个英语虚构词,把Lift这个单词的i改成y,但两个单词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

在英语里,搭便车叫“take a lift”,让别人搭便车叫“give sb a lift”,因此在拼车出行领域,Lyft自然就和搭顺风车联系起来。这样的命名策略跟国内的“饿了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但凡是活在英语母语国家,听说过Lyft的人,每当想到“lift”这个单词,潜意识就会想起Lyft。

同在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于9月9日在北京正式上线。12月获得了A轮融资300万美元,并在次年12月,入选中国区“App Store2013年度精选”。
“野蛮生长”
Uber发家起步于黑车业务,而Lyft的前身Zimride则是拼车软件,但在过去的N年里,由于两家叫车公司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直接竞争, Uber和Lyft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完全相似的。司机们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经常用两部手机——一部手机接Uber的单,一部手机接Lyft的单。

而国内,在Uber和滴滴也用同等方式共存相处、激战两年多之后,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由一张滴滴股东微信群的截图曝了出来。

滴滴与Uber全球达成的协议是: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互相持股,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82.3%的经济权益。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互相加入对方的董事会。

很多人会拿Lyft和Uber来对比。无论从用户体验和品牌文化,这两个品牌可谓是两个极端。

  • Uber的口号是:每个人的私人司机 (Everyone’s Private Driver)。Lyft之前的口号是:你的有车朋友(Your Friend With a Car),现在的口号是:让你快乐(Driving You Happy),其中Driving有“让”的意思,也有“驾驶”的意思。
  • Uber对于平台上司机的要求是专业,他们希望司机能主动为乘客开门,提供矿泉水等专业的服务。但是,这完全不是Lyft的风格。Lyft给用户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家庭,拉紧司机和用户、司机与司机、用户与用户的距离。
  • Lyft鼓励乘客坐在副驾驶,与司机进行交流,就像朋友一样。根据Lyft的传统,乘客上车时会与司机击掌打招呼。
  • Lyft会为载客达到1000次的司机开派对庆祝,让素不相识的司机走到一起,有可能因为这相同的谋生方式而开始相互联系,甚至互相给对方介绍能够接的活儿,也有可能同在Lyft 下工作的司机下一秒就成了另外一个司机的乘客。
  • Lyft的用户可以在应用中增加用户资料。用户可以在其中标注自己的家乡、喜欢的音乐以及其他方便展开沟通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自由创建迷你自传,添加更多信息。
  • 在Lyft推出多人拼车的服务后,乘客之间也可进行相互评价。当乘客双方都给对方好评时,那么就能看到给彼此的评价了。
  • 粉色、胡子的符号、追求个性化、关注司机用户间的距离和体验的背后,是Lyft好玩、快乐、柔性的品牌文化,说Lyft是一个“打着拼车旗号做社交”的应用,一点也不为过。


“狼多肉少,胜负难分”

不少科技媒体的描述里,Uber的企业文化都是 “一切以完成业绩目标为导向、羞辱管理、长期加班的狼性企业文化” 。

这种价值观在创业之初还算行得通,但随着公司规模变大、估值攀升,其弊端也日益显露:

除了一系列性骚扰事件不断爆出,2016 ~ 2017 年间,Uber 公司总裁、公关总监、财务主管、自动驾驶部门主管、工程高级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管等十多位高管纷纷出走,随后 Uber 的大当家卡兰尼克、二当家首席商务官 Emil Michael 也离职,引得网友调侃 “Uber 的 C各种O 都没有了,是硅谷第一家实现 ‘无人驾驶’ 的公司。”

从中国市场退出以后,不仅高管纷纷离职、一些初级员工离开公司,不少司机和乘客也开始放弃 Uber,转向 Lyft 的怀抱。

Lyft 的迅速发展,用郭德纲的话说,有一部分是 “靠同行衬托” —— 至少在企业文化上如此。

与狼性文化的 Uber 相比,Lyft 的性格像一个急事慢做的绅士,企业文化明显更温和、更 “商量着来”。

最近在硅谷,部分之前既跑 Uber、也跑 Lyft 的网约车司机,现在已经揭去了挡风玻璃上的 Uber 贴纸。

品牌形象调研公司 YouGov BrandIndex 的调查结果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虽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Uber 和 Lyft 都在稳步增长、Uber 继续保持领先,但 Uber 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略有下降,其竞争对手 Lyft 正在变得更受欢迎。

没有了Uber竞争的滴滴,在国内的发展也算是稳定,2016年滴滴海外版曾与Lyft合作,推出“滴滴伴您美国行”的功能。

为方便中国用户使用, “滴滴海外”界面均为中文显示,整体叫车发单流程与国内保持一致。在车费方面,“滴滴海外”支持汇率换算,产品为乘客直接显示人民币金额,并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双渠道支付。

作为滴滴的美国好伙伴,滴滴还将Lyft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出行平台”。不像滴滴,也不像Uber的Lyft,也的确是个有故事的品牌。

“争先恐后“自动驾驶”,流水的自动驾驶,铁打的软银投资”

8月5日,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此次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独立升级为公司,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自动驾驶业务在滴滴内部战略意义提升的标志,也是IPO的重要信号。

这一做法让人不禁想起了刚刚IPO的Uber,做法如出一辙。2019年4月,软银、丰田用10亿美元收购了Uber自动驾驶汽车部门14%的股份。一个月之后,Uber成功IPO。

曾经在中国市场上竞争长达一年半,烧钱数十亿美元的两家出行公司,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再次选择了一条极为相似的道路。

2018年,丰田汽车公司同意向Uber投资5亿美元,共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这次投资让Uber估值达到760亿美元,这个数字与Uber获得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业务部门Waymo的投资交易时估值相比,又提高了一截。

为了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Lyft今年也发布了一组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数据,该公司称这一数据库是同类数据中规模最为庞大的。它以现有的nuScenes格式免费提供,该格式最初由Aptiv开发。

“我们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极大地重新定义交通的未来,”Lyft表示,“当这一技术完全实现时,有望释放出无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增强社区的能力,促进进一步的发展,并从先进的工业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角度分享我们对未来机遇的看法。”

“八年革新,未来可期”

2018年,是共享出行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全球共享出行的企业几乎都陷入了亏损泥潭,在中国,滴滴在2018年的亏损超过了100亿人民币,根据Uber提前公布的年报,公司2018年全年收入113亿美元。而Lyft也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成立10年后,Uber在今年五月登陆纽交所,最终跌破发行价。

无独有偶,同为网约车上市股的Lyft也在当日下跌6%,目前离发行价格已跌去近三分之一的市值。

Lyft和Uber先后上市,最终都遭遇市值缩水的窘境,外界似乎只能将期待的目光如“击鼓传花”般放在了滴滴身上。

共享出行会如何发展呢?未来很长,考验还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