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可回复主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账号
x
http://www.wpoforum.com/viewtopic.php?fid=1&tid=69437& r! V8 V3 W4 R" I
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熱情何以如此高涨 0 a7 }# W, j* f6 W
VOA 9 m) f0 B$ z' o: ]5 ~+ c
美國芝加哥的華人在中國城慶祝春節。(资料照) 8 i! v: Y- [# C
8 T% u) @7 P' j" K
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熱情何以如此高涨 + H- d) D! i6 T, o" V3 I: e
: I5 h3 K7 q! k: U! Y
林楓 # _' C" Y9 o+ _' O* j
華盛頓—
& D' w3 c+ V( s$ g0 d3 ~# E6 |日前,一位中國學生在中國類似Facebook的社交平台人人網上發表了《哈佛模聯“台灣事件”的現場还原與思考》的文章,指責上月底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簡稱哈佛模聯)活動主辦方拒絕糾正將台灣列爲主權國家的“錯誤”,並把中國學生代表逐出開會酒店。 2 ~' n* Q( c; S- R
* R4 N: t, x* U9 N, y
文章作者、西北工业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鄧冰玉写道,“現在的我,已經在距離波士頓一百多公裏的酒店床上整理這些天的心情,在打下這些字的时候,我依舊能感到熱血蹭蹭地往头上涌。”根據鄧冰玉的描述,事件的起因是主辦方在會議手冊International participants by country(按國家劃分的國際與會者)部分把台灣列入。這引發了中國代表团人员的不滿和抗議,要求主辦方發表正式書面聲明,承認錯誤、重新印發手冊將Country(國家)改爲Country and Region(國家與地區),並將錯誤手冊收回。2015哈佛模聯秘書長露丝·卡根(Ruth Kagan)以電子邮件形式回應中方,稱將台灣列爲國家並非大會的政治聲明,也不代表哈佛國際關系理事會的看法。這一聲明顯然未能滿足中方要求,並最终導致沖突升级。 % x$ g# y* R0 c; I4 ]* s
+ [2 @# e& B4 N E) F! u. B6 C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熱情何以如此高涨 5 j) d! _* |# |2 p9 X+ w" I( k
美國之音此前報道说,哈佛模聯只是在會議手冊中在參與者名單上把台灣列爲“國家”,並没有在模擬聯合國的會議上把台灣列爲國家。
6 o; @% c2 @8 K7 @1 [/ m3 P
+ B/ ?) ?! V! w; ~5 d5 N% ?哈佛模聯事件並非個案。近年来,海外中國留學生因“滿腔愛國熱忱”與所在高校、教授、其他团體發生沖突的事件时有發生。這让人感到好奇,爲什么中國留學生到了國外以後似乎變得更愛國了? 4 ^$ Y' [# C1 @
) y4 x9 J) w! h9 f8 M
Henry Chiu Hail(梁怀超)具有華裔血统,母親来自中國廣州 (UC Irvine) 2 ], }0 \3 D" L3 l. J. o
% |8 r% c# ]4 p5 R# M* t1 s5 N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梁怀超(Henry Chiu Hail)對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就更愛國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他與18位来自中國的學生和學者(15名研究生、一名本科和两名助理教授生)進行了深入訪谈,把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教育研究》(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期刊上。
' O0 h* F7 X: B2 }1 P! X; [# t+ H" a) H" }' r
中國留學生的身份認同感强 6 h9 F2 \% g" c/ C8 y, `7 t
* E9 t7 z2 w/ P+ F1 g; ~梁怀超表示,中國留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普遍很强,而置身海外让中國留學生對身份認同變得更加强烈。他说:“留學生們覺得,中國人這個身份成了他們最重要的特征。到國外以後,他們中國人的身份就更突出了。”他表示,越看重這個身份,中國留學生也就越希望自己的國家被尊重。 $ A% w4 M, Y P" C& [& h
* z' Z7 u- _ @- ^9 v5 r
梁怀超的研究發現,当留學生在中國的时候,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把政府和人民區分開来,但出國後,他們往往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看成一體,任何對中國政府的批评都會让他們覺得是在批评整體中國人民。 ) `/ l: s. [! S! U3 F# H3 O( D
5 C1 w) b* O3 M1 o, R
紐约城市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夏明認爲,這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與美中的文化差異和中國留學生長期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有關。他说:“從我們在美國生活久了的經驗来看,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美國人在谈論任何事情的时候不會把你看成是鐵板一塊的一個分子……但是中國長期進行洗腦式的教育,告訴學生你的言行代表祖國,代表民族,是代表我們的文化的,你要爲我們的祖國爭光,爲我們的民族爭光,要捍卫我們祖國的尊严、民族的榮譽等等。”
$ }4 T F2 e( T1 S0 l8 j
7 K* T9 T- O; \6 \' \梁怀超在他的論文中说,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感越强,留學生們就越希望維護中國的正面形象。留學生們認爲,自己能夠通過與所在國的人們交流来提升或維護國家的形象。然而,在中國留學生與美國人交流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台灣、西藏、人權、腐敗等敏感话題。
) ^5 P) m" J* A1 u
2 s. b" e( a3 U, g' j: H$ c5 _$ p“這让留學生在內心感到是種掙紮,”紐约城市大學的夏明说,“尤其是在美國開放和透明的民主文化中,這些问題他們不想去面對但又回避不了的,因爲在教室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问這些问題、會討論這些问題,討論中國的腐敗、專制和不民主。這就让留學生對美國的教育和體制産生某種反感。” & X2 z* `: b! d* b* T; Y) `% _3 V* |
/ E/ B3 E7 m/ V4 b9 k
中國留學生:不欢迎對中國的惡意攻擊 * s) \" ]2 v" X( W- K
- x4 E3 |6 Q/ [( _1 _對于這種情況,梁怀超表示,要想让中國留學生能夠認同外國人對中國的批评,就必須让他們相信外國人的批评是出于善意的,而不是帶有偏見或不怀好意的。“這就好比是只有你自己能夠批评你的父母,但当別人批评你的父母的时候,你就會覺得不舒服。当他們自己批评中國的时候,他們認爲這是愛國的批评,是爲了让國家更好;但如果外國人去批评的话,那么就是在攻擊中國。”他说。 # |; t# I* i% H0 C
0 |5 h. e- O0 f& K
梁怀超把中國留學生如何面對美國人對中國批评的心態分爲四類。第一類是基于中國或中國人地位的(Status)。他说:“他們認爲,到美國後,他們只聽到對中國負面的看法,美國人對中國完全没有好感。因此,他們感到自己的地位下降了,他們被美國人瞧不起。”梁怀超的一位受訪者表示,他有一次和他的美國朋友说想買一些軟件。他的美國朋友却说,可以去中國的網站上下載盜版軟件。這让這位受訪者感到他的美國朋友批评中國人的道德水准低。 7 k. G8 L8 ?" @( k% K' t! e
4 {3 T9 y6 }2 v8 Q7 }2 S
第二類是基于對祖國的忠誠(loyalty)。這類留學生認爲,他們有義務捍卫中國的形象。一位受訪者表示,她朋友的母親曾问起西藏的问題。她表示,作爲一個中國人,她有義務向人們進行解釋,让美國人了解“真相”。這類留學生还認爲,雖然中國有很多问題,但在外國人面前谈論這些缺點是在給祖國抹黑。
: X* v% h( `. L+ D/ x# s8 I8 Y* i
/ J/ y+ i9 W1 `+ i1 M1 u第三類是“寻求和谐”(Harmony-seeking)。這類留學生表示,他們一方面需要和美國友人建立良好關系,另一方面又要維護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這類留學生感到自己處于两難境地,他們盡量會避免和美國朋友谈論所谓的“敏感话題”。
3 g; z8 x" V) n7 y3 \2 k3 l
4 E+ y& q, Z5 Y; j9 m& d1 k第四類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這類留學生會衡量對方的批评對中國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他們認爲,與中國的發展相比,外界的看法没那么重要。如果對方的批评是帶有惡意的,那么他們會堅決反對。 $ w+ |1 k0 S3 |$ M# a+ O
& H( i3 h6 _: w# l任何對批评都可能惹惱中國留學生 % t, [( @1 a( k: E [
8 `+ F) Z+ v# H! L k9 Q' q
梁怀超说,不僅僅是涉及到台灣或者西藏這類所谓關乎中國“核心利益”的議題能夠引起中國留學生的强烈反彈。“在特定环境下,任何對中國的批评都會让中國留學生感到被冒犯了。如果他們認爲批评能夠折射性出美國人或外國人對中國整體的態度,他們就會有被冒犯的感覺。” ! ]/ _8 P- v! w! u
: _" u( w. T" @, i" v& g3 |! U" e
当然,在涉及到台灣、新疆、西藏這一類话題时,中國留學生會異常敏感,他們會認爲谈論者是在對中國進行政治攻擊。梁怀超说:“任何有關台灣和西藏的话題都與地缘政治有關,這就激發起中國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感,也喚起了他們對中國曆史上曾被外國殖民的回憶。但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對這些话題的討論和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所相信的是完全違背的。”
$ y3 O I ]) W6 Q1 G
* ^- G5 o- j2 A& Y# F/ ~" g( c新一代留學生多来自优越階層
& ?* e& Q2 Y. h$ L1 }& Y f
" ]9 k' |, B) j; l0 l在過去几年裏,在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迅猛增加。2013-2014年,美國大學录取了88.6萬留學生,其中60%来自中國,意味美國每三個國際學生裏就有一個中國學生。與此同时,中國留學生的年齡正趨于年輕化。十年前,超過80%的在美中國留學生是研究生或博士生。現在,50%的在美中國留學生是本科生。這也意味着,新一代中國留學生比老一代更加富有,因爲美國大學的本科項目是几乎不給留學生提供任何资助的。
1 X( R$ c4 d6 ~3 K4 x$ `
! G- m+ K# L6 f1 X紐约城市大學的夏明说:“来美國留學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来自于中國的优越階層。他們是中國制度的得益者和捍卫者,因此当你去批评這種制度,同时也就對他們的作爲進行某種道德化上的评判的时候,当然他們會很快就進行捍卫。因爲他們本身是生活在價值觀沖突的世界中。” 2 T0 G% h% u9 `$ ?
/ Q9 Q; W" R. W% l' L
學會美國人如何處理分歧
8 v0 k8 W$ G0 }3 |! [# G x
6 ~) X, C* u5 S雖然所在國家的人對中國的批评常常让中國留學生感到憤怒,但梁怀超認爲,曾在西方國家留過學的中國人仍然要比有同等教育程度但没有留過學的中國人在思想上更加開放、更能接受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概念。
6 y# o0 b: |. M
: Z) M1 _/ Q8 y* Z5 @梁怀超同时表示,他更希望看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能夠逐漸領略到美國各族群間、不同政見者間、不同信仰者之間和人際間是如何處理彼此分歧的。他说:“(但是)在我的受訪者中,几乎没有人對美國人文明地處理彼此間分歧表示贊賞。”這一點让他感到遗憾。" q( l3 ~) o1 T0 g0 P8 k) e# [
hit tracker |